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砼温度测试仪使用***,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初凝是指混凝土开始失去塑性的时间,一般2-3小时,此时无强度可言。终凝是指混凝土完全失去塑性的时间,一般5-8小时,此时强度为60%。凝结时间的话,分成初凝和终凝。当混凝土刚开始失去塑性叫做初凝,当混凝土完全失去塑性且具备机械强度就叫做终凝。一般来说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水泥的凝结时间有关。
水泥初凝,是指硅酸盐系水泥为干粉状物,加适量的水并拌合后便形成可塑性的水泥浆体,水泥浆体在常温下会逐渐变稠直到开始失去塑性,这一现象称为水泥初凝。
混凝土的初凝阶段一般是指混凝土所用水泥的水泥凝结时间的初凝时间。 水泥的凝结时间分为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 初凝时间为水泥和水拌合起,至水泥浆开始失去塑性所需要的时间。 终凝时间是从水泥和水拌合起,至水泥完全失去塑性并开始产生强度所需要的时间。
水工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降温法,即在砼浇筑成型后,通过循环冷却水降温,从结构物的内部进行温度控制;另一种是保温法,即砼浇筑成型后,通过保温材料、碘钨灯或定时喷浇热水、蓄存热水等办法,提高砼表面及四周散热面的温度,从结构物的外部进行温度控制。
【解析】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主要有减少混凝土的发热量、降低混凝土的入仓温度、加速混凝土散热等。减小粗骨料粒径与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无关系,增加粉煤灰掺量是减少混凝土的发热量的措施之一。故本题应选ABE。
大体积混凝土常见的温控措施: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降低水泥用量或***用低热水泥,以减少水化热。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填埋块石,既可以节省混凝土,又可以减少水化热。降低浇筑温度 。加速散热措施。防止气温不利影响,进行表面保护。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主要有减少混凝土的发热量、降低混凝土的入仓温度、加速混凝土散热等。
冷却措施:在混凝土浇筑后的降温阶段,可以***取外部冷却措施,如通水排管冷却,以控制混凝土的降温速度,避免因温差过大引起的裂缝。温度监控: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和浇筑后,定期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温控措施。
.1条规定: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及温度应变的测试,在混凝土浇筑后,每昼夜可不应少于4次;入模温度的测量,每台班不少于2次。通常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前期升温阶段间隔为2小时一次,峰值过后至保温覆盖层完全拆除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间隔时间,但需满足标准要求。
测温孔应为板厚的1/2;留置在测温孔内不少于3min。全部测温孔均应编号,并绘制布置图。测温孔应为板厚的1/2,测温时,测温仪表应***取与外界气温隔离措施,并留置在测温孔内不少于3min。模板和保温层在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并冷却到5℃后方可拆除。
°C ; 结束覆盖养护或拆模后 , 混凝土浇筑体表 面以内 40 lOOrnm 位置处的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值不应大于 25°C 。 3 ) 混凝土浇筑体内部相邻两测温点的温度差值不应大于 25 °C 4 ) 混凝土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 0°C /d ; 当有可靠经验时 , 降温速率要求可适当 放宽 。
只要确保砼浇筑入模最大温度不超过55℃,砼内表温差控制在25 ℃以内,降温速度3 ℃/d以内。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记录要求测够多少天,没有统一的要求。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的体积、厚度和施工季节的不同,测温时间的长短是不一样的。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的时间应从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开始,测到混凝土表面温度和环境最大温差小于20°c,可拆除覆盖为止。到此时,温度控制已达到目的,可以不测了。
比较常用的是:***用建筑电子测温仪(JDC-2)配合预埋测温导线进行测温。具体操作如下:混凝土浇捣前测出各测温探头的初始温度值,并作好记录。混凝土浇捣前测出大气温度及入模混凝土温度并作好记录。具体可以参考GB50496-2009,0.2条款有相关 要求。
比较常用的是:***用建筑电子测温仪(JDC-2)配合预埋测温导线进行测温。具体操作如下:(1)、混凝土浇捣前测出各测温探头的初始温度值,并作好记录。(2)、混凝土浇捣前测出大气温度及入模混凝土温度并作好记录。(3)、自混凝土入模至浇捣完毕的四天期间内每隔二小时测温一次,以后每隔四小时测温一次。
应按纵横方向不大于10米(大面积可适当放宽)间距布置。测温孔 测温孔:***用棒式温度计进行测温,在各测温点设置孔洞,为在混凝土中形成测温孔,可用PVC管,直径10~15㎜,底部封闭,上口敞开,长度根据结构不同而设。也可用10~12钢筋短棒,浇筑于混凝土中,在混凝土终凝后拨出。
关于砼温度测试仪使用***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砼温度测试仪使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搜索。